中国容器网 - 容器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材料行情 | 风云人物 | 技术前沿 | 企业新闻 | 热点资讯 | 行业访谈 | 行业资讯 | 营销管理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技术前沿 > 唐代舍利容器——贵重材料反映社会地位
Q.biz | 商业搜索

唐代舍利容器——贵重材料反映社会地位

信息来源:rooqoo.com.cn   时间: 2019-03-16  浏览次数:46

导语:这是唐代的一组火化后的葬具。最外面是一个重327千克的大理石函,依序自右而左,以大套小,存放着鎏金铜匣、银椁、金棺、玻璃舍利瓶。金、银、玻璃在唐代都属于贵重的材料,故此遗骸一定属于当时社会的高层人士。

唐代舍利容器——贵重材料反映社会地位

这组葬具是为玻璃瓶内所装的舍利而设。舍利乃音译自梵文,意为人身之骨。佛教人士因长期坐息与特殊饮食习惯,体内聚积的石灰质较多,火化后比较容易烧结成坚硬的小结晶粒。因晶粒小,故又名为舍利子。这些坚硬的小块,不容易击碎或再烧熔。僧众火化较常烧出舍利子,故人们以为那是得道高僧的光明见证。就像商代的占卜师,晓得把牛骨中的骨胶原去掉,所以很快就可以烧灼显兆,而一般人不晓得处理骨头,怎么烧也显不出兆来,于是就觉得占卜师法力无边。佛教的信徒们见高龄的和尚才能烧出舍利子,就大为钦佩,同时因供养僧众、修建庙塔都被宣扬为谋求来生安乐的手段,因此便不惜花费,竞为出资修建庙塔以表敬意、以积功德。《魏书·释老志》就记述了佛教徒的这种习俗。这说明至少自三国时期起就可能有信徒这么做了。

唐代舍利容器——贵重材料反映社会地位

舍利本专指佛陀的神迹,虽然后来泛指众佛教徒火化后的遗骸,但这组葬具所费不赀,想来非一般人家所能购置,当是信徒们集资为高僧购置的。

在金属中,金与银的储量稀少,富光彩,不受温潮的影响,不易氧化腐蚀,外观和赋性迥异于他种物质,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。尤其是它们以相当纯的状态存在于地表,且易于加工,不必通过高热熔炼就能取得,所以从很早开始,便在很多社会被视为贵金属,以之打造装饰物或作为交换的通货。环地中海的古文明于5500年前就行用金、银为通货了。

唐代舍利容器——贵重材料反映社会地位

商代的青铜铸造业已非常发达,精美程度不亚于当时任何国家。当时的知识足以金、银的优异性质而广加利用,但是迄今只发掘到少量小件饰物及包金箔的器物,银器则根本没有见过。

华北地区因金、银的储藏量少才少见使用。春秋末期楚国积极参与中原的政治后,其丰富的金、银储藏才能供应各国日常的流通,除被选为大宗交易的通货外,还出现了大量的鎏金器物。战国时代是金、银器制造历史上的第一次高峰,但其数量、种类和精美程度都远远比不上唐代。唐代的制品还涉及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,不像前代只限于奢侈品。

唐代舍利容器——贵重材料反映社会地位

器物制造的精美与国力的强盛、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有绝对的关系。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,从来没有像唐代那么兴盛过。各色各样的中、西亚人士,通过丝路来到中国贸易。多半是他们带来了大量的金、银以交换中国的丝绸,从而使得金、银在作为高价的通货媒介之外,还有大量的剩余,可以打造提高生活品位的各种用具。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容器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